杠杆炒股
2023 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2024 年出口的新能源汽车更是超过 2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续 10 年排在全球第一。
说起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肯定绕不过锂电池这个关键,而说起中国的锂电池行业,又不能不提中南大学。
这所"最年轻"的 985 大学,培养了超过一半的中国锂电池行业人才,出了两个中国首富。
比亚迪的王传福、容百科技的创始人白厚善、镍氢动力电池科力远集团的董事长钟发平等行业"大佬",都来自中南大学。
近年来,"中南系"的企业家陆续回湘投资兴业,成为湖南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中国的锂电池业内有种说法,全国锂电池企业中,有大概 70% 的研发人员,都来自中南大学。
这也是中南大学被称为中国锂电池行业"黄埔军校"的由来。
其中,比亚迪的王传福名气最大。
1995 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的王传福,借钱在深圳创办了比亚迪。
那时的比亚迪只是一家做电池的企业。
早前王传福在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时候,就主持碱性镍铬二次充电电池的研究,并且有所突破,这让比亚迪在成立 2 年后,就研发出镍镉、镍氢电池,成了飞利浦、索尼、诺基亚等手机的电池制造商,镍镉电池的销售量达到 1.5 亿块,占了全球差不多 40% 的市场份额。
上世纪 90 年代,王传福代表比亚迪与诺基亚签约
到了新世纪,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锂电池,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比亚迪成为摩托罗拉在中国的第一个锂电池供应商。
2003 年,已是全球第 2 大充电电池制造商的比亚迪开始造车,如今成为了全球第一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早在 1996 年,也就是比亚迪成立后的第 2 年,王传福就已经开始研究车用的大容量镍电池,第 3 年开始研究动力锂电池。
而且,基于技术上的前瞻性,王传福早在 20 年前就坚定地选择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路线。
除了王传福之外,中南大学毕业的校友中,像他一样技术创业的锂电大佬还有很多。
部分锂电池行业的中南大学校友
我们简单列举几位:
容百科技的创始人白厚善,毕业于中南大学的有色冶金专业。曾经主导过国内第一家正极材料上市公司当升科技,后来创办的容百科技,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供应商。
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的钟发平,也是位电池猛人。跟雷军同是仙桃老乡,在国家储能材料工程中心负责镍氢电池生产关键技术之后创业,填补了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空白。
产销规模全球第一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杉杉股份,技术团队也来自于中南大学。曾经卖衬衫的杉杉,在中南大学博士彭文杰及其团队加入重组后,成立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
做动力电池的鹏辉能源创始人夏信德;豪鹏国际集团董事长潘党育;创立动力电池回收龙头企业格林美的许开华 …… 还有新能源圈里赫赫有名的欧阳明高院士等等,中南大学的校友圈在锂电池行业的名单还有很长。
原因无他,中南大学的新能源相关专业,实在是太强了!
2000 年,中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医科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合并成立中南大学,并将这个时间定为学校成立纪念日。
中南大学,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 985 大学。
虽然"最年轻",但中南大学的冶金工程与矿业工程学科在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材料学更是学校的强势专业。
中南大学的这个强项有多强?
简单说个例子,从中国最早的东方红卫星,到歼 20 的发动机和嫦娥 5 号在月球采集月壤相关的关键材料,背后都有中南大学的贡献。
通俗地来讲,以锂电池为首的新能源电池行业,最基础的就是冶金、化工和材料。
恰好,中南大学在这些学科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
1952 年,中南大学的前身中南矿冶学院(即后来的中南工业大学)由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 6 所院校的矿冶类学科强强联合成立。
作为新中国最早设立材料学专业的高校之一,中南大学的冶金与材料学科一直都是国内顶尖的,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中国大学排行榜
先看下国内排名,中南大学 2024 年在软科排第 25 位,在校友会排第 27 位,把同在湖南的湖南大学、国防科大甩在身后。
再看国际排名,2023 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南大学排在第 93 位(全球前 0.5%),重点是中南大学的矿业工程专业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一,冶金工程专业排名全球第 2。
跟新能源电池息息相关的冶金、化工和材料专业,都是中南大学的强项。
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是中国的顶尖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是 A+,材料科学、化学学科也进入 ESI 全球前 1 ‰,尤其是高性能碳 / 碳复合材料、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粉末冶金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材料四大领域,中南大学早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中南大学的冶金工程全国排名第 2,QS 全球排名第 2、矿业工程全国排名第 1,材料科学与工程全国排名前 10%,ESI 全球前 1 ‰,这些专业都紧密对接新能源电池和锂电产业领域。
中南大学带头申报的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材料研究平台之一,也是中南大学开展新能源材料研究的重要平台。
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南系"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影响力有多大,一点就能看得出来,VC 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专门追着中南大学圈子,要给他们风投,这情景是最近几年投资圈的热点。
跟投资界"清华系"的居多一样,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大佬"中南系"占主要地位。
有数据显示,中南大学校友控股或创办的上市公司大概有 110 多家,其中和新能源产业相关联的超过 30 家。
当然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网上有人统计的数字是,中南大学毕业生创办或担任董事长的上市公司超过 60 家,跟排名前三的(清华 83、北大 64、浙大 56)已经能一较高下。
中南大学校友创始公司市值榜
比亚迪的王传福,2009 年以 350 亿元人民币的财富成为中国首富。
三一重工的梁稳根,2011 年以 700 亿元人民币的财富登顶中国首富。
中南大学,出了两个中国首富。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千古名联,从一千多年前映射到了今天。
改革开放之后,从湖南走出去成名立万的企业家不胜枚举。
就拿毗邻的广东来说,仅广东就有 48 家湖南商会,会员超过了 2 万人、5529 家会员企业,会员资产总值约 2000 亿元。
网上有人统计,拥有超过百亿身家的湖南企业家就有 20 位左右。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因而,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这些在异乡创业的湘商,成了湖南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2015 年,湖南就喊出了"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的口号,2017 年,"湘商回归"工程正式启动,湖南为了经济发展打出的这张"感情牌"效果显著。
2022 年的统计显示,湘商回归实施以来,累计引入湘商项目投资近 2 万亿元。
仅 2024 年,湘商回归新注册的企业数量就有 1670 家,到位资金突破 6000 亿元,其中近一半都投向了制造业。
作为地方联通省外资金、技术、人才的重要桥梁,除了湘商之外,校友也是地方发展的战略资源与宝贵财富。
2024 年,"校友回湘"正式启动。
"校友回湘"正式启动
更有意思的是,湖南本身就是矿产资源的大省,锂矿的资源在全国排第 7。
湖南想在 2025 年把新能源产业的总产值做到 4000 亿的规模,其中最拿手的锂电池和储能材料产业方面,在 2026 年的目标是突破 1500 亿。
中南大学的学科优势、校友资源和湖南的资源禀赋、产业雄心,一拍即合。
湖南锂电池产业基地分布
此前,已有校友回湘的诸多成功案例。
2024 年,湖南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98.7 万辆,从全国第 8 跃升至第 5 位,中南大学校友王传福功不可没。
早在 2009 年,比亚迪就在湖南布局。
其时,长沙正在发愁该怎么救活自家的三湘客车厂,给自己的造车梦留下可能。当地政府给许多车企发了邀请,却没人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只有比亚迪回应了。
一方面,是因为长沙政府派人去拜访比亚迪时,带去的《汽车产业招商报告》就是一份详细的方案,而不是像其他地方招商只有政策,这让比亚迪印象深刻,觉得诚意满满。
另一方面,也与王传福出身于中南大学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年,比亚迪在长沙工厂生产的纯电大巴下线,王传福专门请了股神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来剪彩,给足了排面。
如今,比亚迪在湖南的雨花汽车、星朝汽车、宁乡电池、望城电子等四个项目投资均超百亿,产值突破 1500 亿。
比亚迪长沙工厂
湖南已成为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中的重要战略基地。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带来了整个新能源车的产业链,吸引了其他新能源车企来湖南落户的同时,还给校友企业投资湖南打了个样。
长沙市发布的 2024 年度"十大湘商(校友)回归标志性项目"名单中,钠能时代总部暨产业化基地项目是其中之一。
这家 2022 年成立的公司,核心团队全都来自中南大学,在长沙投资 30 亿元。
回湘的校友不止中南大学,湖南还拥有湖南大学、长沙理工等高校和 20 多家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汇聚了 10 余位新材料领域两院院士、上百名专家及学科带头人。
从政策扶持到资源对接,从项目落地到产业联动,湘商、校友"回湘"不是简单的地理回归,而是一场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这一股股归乡的热流,为湖南注入澎湃动能。
从 2012 年的 2 万亿,到 2016 年的 3 万亿、2020 年的 4 万亿,再到 2023 年的 5 万亿元,十年间实现了 GDP 万亿级的"四连跳",湖南在中部崛起国家战略中挺起"硬脊梁"。
三湘大地,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天下湘才。
THE END杠杆炒股
融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