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雷军带着新车小米YU7登上发布会。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正规股票配资官网,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
这个数字意味着,即便小米工厂24小时连轴转,这些订单也要排到2026年。闲鱼上,“小米YU7订单转让” 成为热门搜索,转让费在2000-20000元不等,最高转让价格达到2万元。
5分钟定价,1小时爆单,看看雷军这回又使出了哪些营销手段。
对标巨头,借力打力大多数企业做对标,都在强调“我们比竞品好在哪”。结果呢?消费者根本记不住。
雷军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对标产品,而是对标认知。
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的认知是什么?“最值得买的纯电SUV”。2024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Model Y以48万台的销量成功蝉联单一车型的销量冠军。每个考虑买电动SUV的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展开剩余89%雷军在发布会上透露:“团队只花了5分钟就达成了共识” —— 要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一万。因为雷军要的就是这个 “第一” 的认知资产。一句 “比Model Y便宜1万”,就是一个精妙的认知嫁接:Model Y的产品力 - 1万元 = 小米YU7。
一句话,占据所有人的认知,完成借力打力。
更高明的是,小米 YU7 发布后,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小米 YU7 对比特斯拉 Model Y” 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了自发的二次传播。更多的横向对比,对发布会上未提及的细节进行了补充,为更多用户提供了清晰的 “选择理由”。
不过这招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吃香,时机比策略更重要。
产品周期窗口:Model Y已上市5年,进入成熟期,创新亮点递减 消费心理变化:国产新能源品牌崛起,消费者对"平替"接受度显著提升 竞争格局重塑:智己LS6等六款车型已经攻入Model Y的舒适区,市场正在等待新的挑战者时机 + 小米的硬实力,是这招的必备前提。
不完美的 “雷布斯”雷军的个人形象近两年与小米品牌形象深度绑定。一个亲切朴实的创始人,对应着一个走大众路线的品牌。
发布会前不到 24 小时,雷军发微博坦言紧张:"此刻,我的紧张程度,跟小米SU7上市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用户对 "完美人设" 早已免疫。而雷军展现的 "活人感" 真实情绪,反而更易引发大众共鸣。
这种营销策略并非小米首创。罗永浩首次直播前曾坦言 "怕搞砸",结果首播销售额破亿;董明珠公开表达压力,也赢得了更多关注。如今,真诚似乎成了这个时代最有效的 "套路"—— 尽管这种 "紧张" 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传播策略:
创始人的 "紧张" 打破了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让品牌更贴近大众,强化了用户对品牌的真诚认知。
老实人的朴素做派,激发了大众的保护欲,使用户潜意识中产生 "为雷军加油" 的情感,从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当越来越多人自发加入 "支持 YU7 大卖" 的行列时,情感共鸣便转化为实际行动。
当 YU7 创下 1 小时 28.9 万台的销量佳绩,雷军感慨 "订单量远超预期,心情激动" 时,前期的 "紧张" 叙事形成闭环,进一步强化了他踏实做事的个人形象。这种 "去完美化" 的营销策略,正成为新时代品牌沟通的主流 —— 用户需要的不是完美无缺的品牌,而是有血有肉的情感连接。
把劣势变成卖点根据小米官方数据,按照现在的预订量,当前YU7标准版锁单后交付周期得超过一年。常理来说,产能跟不上是坏事,容易消磨购买者的意志。但"饥饿营销"高手雷军偏偏把这个劣势转化成了营销亮点。
"坦白说,订单量远超预期,今年肯定交不了这么多车。"这句看似道歉的话,实际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产品供不应求。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著名的心理策略叫"FOMO效应",通过稀缺性来显著提升产品的感知价值。说白了,就是当消费者知道一个产品"很难买到"时,反而会更想拥有它。
结合品牌形象,FOMO心理会同时产生 "高估价值 + 决策紧迫感 + 身份认同" 三重效应,泡泡玛特的LABUBU、演唱会门票等,都是这个效应下的典型案例。
FOMO的传导效应在二手交易市场最为明显。闲鱼数据显示,小米YU7一夜转单量达到小米SU7同期的3倍以上,近50万人次搜索相关信息。部分早期订单溢价转让,最高转手价格达到2万元。
当产品在二级市场有溢价时,说明它已经具备了某种"收藏价值",这会反向刺激一级市场的购买欲望。用户会想:"连二手订单都这么值钱,说明这车真的抢手。"
但是和过去的纯粹"饥饿营销"不同,过去被诟病为"耍猴"的营销手段,在与真实产能相锚定后,就变为更可信也更让人为之疯狂的"限量抢购":
雷军强调:"不是故意限产,是产能需要爬坡。"这种诚实表达,让用户更容易接受等待并参与抢购。
更重要的是,小米通过一系列运营手段,把被动等待变成主动参与的体验过程:
社区运营:建立专属车主社区,让用户在等车过程中交流分享 进度透明:定期更新生产进度,让用户看到"进展" 参与感营销:邀请用户参观工厂、参与配置投票,增强主人翁意识 专属身份:"我是第XX号车主"成为身份认同,订单号靠前的用户享有"元老"地位有车主甚至在社区里直言:"等车的过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可见小米这套营销手段之成功。
用AI复制成功方法小米YU7在1小时内收获28.9万订单,这背后不仅是营销技巧的胜利,更是数据智能与人性洞察的完美结合。
"比Model Y便宜1万"的定价策略,背后是对竞品价格敏感度的精准分析 雷军"紧张"人设的塑造,基于对用户情感数据的深度挖掘 饥饿营销的火候把控,源自对市场热度和转化节奏的实时监测真正的差距不在创意,而在执行效率。
还有哪些场景可以快速复刻成功经验?
场景一:30秒找到最匹配的KOL
还在为找不到合适的达人而焦虑吗?传统方式下,品牌方每月要人工筛选数百位达人,成功率往往不到20%,光是沟通就要耗费数天甚至数周时间。
当你拥有AI达人匹配系统后,游戏规则彻底改变:
输入品牌需求,30秒内从百万级达人库中筛选出TOP候选人 不只看粉丝量,更看粉丝画像匹配度、内容风格契合度、互动质量 系统自动生成达人评分和推荐理由,让每一个选择都有数据支撑 AI 自动与达人完成初始触达,沟通无果直接换方案有别于传统筛选的只看表面数据,AI系统看的是 “粉丝群体与你的目标用户重合度有多高?”、“历史内容的互动率和转化表现如何?”、“内容调性是否与品牌价值观匹配?”这些更为深度的问题。可以定位到腰部或者尾部的“潜力股”KOL,帮企业 “花小钱办大事”。
核心价值:不是让你找到更多达人,而是让你找到真正有效的达人。当别人还在用"撒网式"合作时,你已经实现了"狙击式"精准投放。
场景二:爆款内容基因解码
为什么有些内容能破圈传播,有些却石沉大海?过去只能靠运气和经验,现在可以用AI"解码"成功内容的基因。
AI分析千万级爆款内容,提取共同特征:标题结构、情绪节奏、话题切入点 预测内容的传播潜力,在发布前就知道哪些元素更容易引发共鸣 实时监测内容表现,及时调整推广策略小米YU7的"紧张营销"为什么有效?因为它踩中了用户情感的几个关键点:真实感、共鸣点、参与感。当你掌握了这些"成功密码",就能在自己的内容中复制类似的效果。
小米YU7的成功证明了一个趋势:未来的营销竞争,本质上是"认知+数据+执行"的系统性竞争。
当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尝试AI工具时,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用AI重构了整个营销体系。当你还在依赖经验做决策时,别人已经在用数据预测未来。
正如雷军展示的那样:当传统营销智慧遇上现代AI技术,当人性洞察结合数据能力,营销就能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谁能更快地将AI从"黑科技"变成"生产力",谁就能在下一个商业周期中占据先机。
知行奇点作为专业的 商业智能化AI 服务机构,已 为制造业、零售业、电商、跨境、游戏等多个领域的百余家企业 提供服务。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与专业的AI架构团队,我们能够 精准识别企业可快速落地的 AI 业务场景,协助企业在内部 快速测试 AI 应用场景,从而 稳步迈入 AI 生产迭代。
想获得文中同款 AI 应用?
欢迎留言互动,AI试用活动【限时】开启中!
更多知行奇点AI的商业智能化精选内容,欢迎关注账号获取。
原创不易,欢迎 收藏、点赞、关注支持,你的支持是知行奇点AI更新的最大动力!
(本文由知行奇点智库团队原创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允许自由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为 “知行奇点” 并附上原文链接,严禁用于商业用途或擅自修改内容)
发布于:江苏省融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